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性骚扰中讨论割席是道德绑架吗?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05-24 15:20:17    文字:【】【】【

  认为应该割席的,基本是觉得不割席就是对加害者的支持,天选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而认为不一定非要割席的,则认为人都是复杂的,即便一个恶贯满盈的人,也可能有与之交好的亲朋。还有举出中国古代就建立的亲亲相隐原则,指出加害者的朋友不应该被上纲上线或被道德绑架,否则是将社会往极端方向上推,最后会重演亲人朋友间互相批斗的惨剧。

  我个人很反对道德绑架,也理解由于人的复杂性,我们接触到的任何一个人,接触的只是这个人的一面或者几个方面。即便很好的人,可能我们接触到了他(她)不那么美好的一面,或者根本没什么接触,要我们大唱赞歌,只是让我们违心。一个很糟糕的人,可能我们接触了他(她)还算正常那一面,非要我们去一起批判,亦未免强人所难。

  可是最近热议的一些性骚扰(有些可能应该算性侵)事件里,那些割席的呼声属于上纲上线或是道德绑架吗?这我持疑。

  首先,亲亲相隐不假,但能相隐的亲(中国古代是必须隐,属于义务,现代法律属于权利,这也需要区别)是有限的,不是什么狐朋狗友都能算亲。像美国的亲属免除作证或阻止作证仅限定于配偶,中国是父母、子女这类近亲。割席呼吁涉及的那些人,应该没亲到这份上。

  此外,至少我个人有这种感觉:性骚扰案里出现呼吁割席应该是近年来米兔运动之后才出现。此前倒不是不存在割席,只不过不会出现在性骚扰上。像2003年美国乐队Dixie Chicks发表反对伊拉克战争的言论,立刻被众多音乐电台割席。而国内那些坚持与所谓著名编剧“好朋友一起走”的,若是该编剧犯的是别的事儿,比如讲了一个非黄色笑话,不用别人呼吁,早割了。

  所以,担心性骚扰中呼吁割席会导致上纲上线、道德绑架,未免多虑了。我们一直很善于自我上纲上线、自我道德绑架,但唯独在性骚扰一事上,我们不太会。在此类事情上,我们恰是最擅长人性化处理,例如“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误”(这话本身倒挺上纲上线的——把男人全代表了,还把全天下的男的都道德绑架了,当然是往道德低那个方向绑了)。也最擅长疑罪从无,比如某媒体,如今还在与某性侵案毫无关系的报道里为某人洗地,更准确地说是对另一方污蔑:

  我真切希望这家媒体真的收了某人或某公司大笔的金银珠宝。因为这么持久低俗的洗地,收了钱只能说它没有良心;要是连钱都没收,那就成了既没良心又没脑子。我总是希望别人的器官能健全一些,少一个总比少两个强,是吧?

  由于米兔,我们才开始看到性骚扰里都出现割席了——虽然很多时候也只是不算那么有效的呼吁。这种新鲜或许是为什么我们会注意到,并有所担心——那些比起性骚扰“十恶不赦”无数倍的恶性事件,例如讲了个非黄色笑话后的割席,麻利得我们根本不会注意也不会讨论。

  相比其它的道德绑架、上纲上线,指责米兔,天选团队质疑性骚扰中要求割席,太容易了,太安全了。好比有段时间在电影院里唱满江红,都没人说放映厅里不该大声喧哗。

  可是,我个人认为,很多人在性骚扰中呼吁割席,不是为了道德绑架谁,恰恰是为了让这个社会里的每个人都能有真实的安全。

  最近电视剧《漫长的季节》非常火,里面的女主角沈默自幼被养父凌辱,而养母明明知情,却视而不见,纵容丈夫的行为。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反对养母的亲亲相隐,会期望养母割席。

  在现实世界里,与其担心有些人被割席后没人探监,倒不如担心一些割席的被打击报复。前两天听广播偶尔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一对夫妇,妻子偶然发现丈夫长期侵犯他们的女儿以及女儿的同学,愤怒之下报警并离婚。可最后丈夫虽然认罪却没有被判入狱,反而逍遥快活,用各种方式恐吓前妻。

  很多人呼吁割席,不仅是对类似某著名编剧的行为不耻,更是希望能有更多人谴责这样的行为,今后,或许有人能在更早的时候站出来,制止这类事件的发生。

  这几年震惊全美的著名歌星R. Kelly(很多人应该都听过他的I believe I can fly)性侵未成年少女案,我曾听过最早报道该事件的记者采访。其中记者对如何知晓此事的描述听得我毛骨悚然,是另一位记者和他提到“R. Kelly likes young girls, I mean really young”(R. Kelly喜欢年轻女孩,那些年纪真的非常小的女孩)。

  可见R. Kelly的行为很多人早已知情,否则这位记者怎么会向同行说起“年纪非常小的女孩”——记者尚且如此,R. Kelly的朋友、经纪人等恐怕更早就知道了吧。但这些潜在的知情人做过什么呢?纵容,甚至逢迎?呼吁割席,应该也是提醒人们不要在不经意间成为性骚扰甚至性侵的纵容者甚至是从犯,期望在未来,我们不必等到成为头条新闻时再思考是否需要割席,而是能在更早就介入制止。

  例如和所谓著名编剧几乎同时曝出的某知名独立书店的性骚扰事件。从当事人描述来看,那家书店涉事主管的行为也早已是公司内几乎众所周知。但为何那么多人轻则熟视无睹,重则刻意纵容?这家书店让员工处于怎么样的工作环境之中?说是toxic(有毒)不为过吧?

  这种有毒的氛围又是否过于普遍呢?独立书店或许只有文艺青年们知晓,可不到两年前,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家知名企业不也发生了员工在食堂发传单讨公道的事情?而几个月后,这位讨公道的员工被解雇。根据美国CDC的数据,更是有约一半的女性与三分之一的男性在一生中遭遇过性暴力。三分之一的女性与九分之一的男性在公共场合经历过性骚扰。

  之所以有割席的呼吁,大概就是对这普遍的有毒氛围的不满与反抗,希望能通过对加害者有更强力的谴责,争取未来能有一个对所有人都更安全的环境。而我,不认为这是上纲上线或是道德绑架。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9-2029 鸿云娱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百度地图 谷歌地图